3月13日,日本福岛县福岛市一处红十字救助站,居民排队领淡水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以及福岛核电厂的3个发电机组爆炸。这些“天灾人祸”引起全球性关注的同时,也把以“防灾御难”为主题的灾备管理重新推向人们的视野。
灾备管理是指事前控制、事中应急与事后恢复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它是基于事前的预防和准备,以灾难的消减、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为中心环节,组织机构所开展的各种资源规划、协调、整合与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事实上,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残酷考验。它们不仅给政府、商业机构、个人及至整个社会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也对信息化时代各类组织机构赖以生存与运转的IT系统与业务连续性管理(BCM)以毁灭性打击。
毁灭性的地震、海啸,灾难性的核泄漏,重重叠叠地袭向日本。但在日本地震中,有一组镜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纷纷滚落,吊灯摇摇欲坠,店员不是惊慌逃命,而是很淡定地扶着要倒的货架;东京迪士尼游乐园,地震发生后,人们有序地来到开阔地,坐在地上等待,稍事安全后起身离开……
“日本可是说世界上构建全程灾备管理体制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管理学者、万国数据服务(深圳)有限公司(GDS)副总裁刘国华介绍,自1990年以来,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的灾备管理体制,负责全国的灾备管理。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灾备管理中心,是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多灾种、全风险的管理体制。
据介绍,日本不仅有健全的灾备管理法制、完善的财政金融保障措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正式教育计划中,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因而在日本防震教育非常深入,防震设备极其普遍。与此同时,防灾管理体系也渗透到商品流通领域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
例如,在日本,无论是工厂、旅店还是娱乐场所,高大的建筑物内,都有醒目的防灾标志,到处可见赫然的红字——“避难口”。日本北方公路多坡、桥的地方,政府都放有免费自取的化冰剂。水、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往往与手电筒、收音机等防灾产品打包在一起,做成救援包。一般情况下,急救包里的食品可以供居民使用3天。具有多功能用途的防灾用品尤其受到居民的欢迎。这样的一个防灾救援包折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
此外,在暴风雪到来的季节,日本普通居民都要进行食品储备。对于老人等不方便的家庭,超市还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充足的商品储备可以减少居民出行意外,又可以有效避免居民在灾害发生后出现抢购。
但是,日本地震后,也有一些管理界人士对福岛核电站爆炸提出质疑:核电站的柴油发电机组抗震性与压力容器抗震性不匹配,充分暴露出福岛核电站的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福岛核电站爆炸,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地震等自然因素,它带给企业管理体系设计及运行的影响,值得企业、管理学者以及管理咨询者们去思索,同时也把灾备管理这个新课题,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目前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应当重视灾备管理。
据介绍,早在30多年前,美国就有灾备概念和专业服务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相当完善的灾备市场与恢复系统,以有效地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并把损失降到最低。
专家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作,灾备管理都停留在危机管理或应急管理层面上,即事中和事后的应对和处置阶段。其实,建立灾备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在灾难发生时帮助政府、企业把损失降至最低,更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发现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对业务的影响,制定详细的风险防范措施,持续改进,提高政府、企业的长期抗风险能力。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灾备管理需要依赖科技力量来建立国家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在这一体系内要加大防灾备灾科技能力的储备力度,使长期积累的科学技术在灾害来临时能转化为强大的科技救灾能力。
专家同时建议,要把构建全程灾备管理体制纳入经济社会规划发展战略中。加大防灾、减灾措施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危机管理机构和应对网络;加大应急管理、灾备管理投入,培养专业的应急管理、灾备管理人才,提升基层单位、公众的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能力;扶持、鼓励科技救灾产业的发展,以便有效地防范和应对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