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才在不使用时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贬值,但不知人才在使用时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贬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贬值速度快得惊人。有不少企业曾经“红极一时”的各类人才由于没有得到适时使用、学习速度没有跟上发展的变化,大大地落伍了、掉队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老了,跟不上趟了”。
人才如同物品一样也存在无形损耗。人才无形损耗是指人才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人才知识老化,技能、观念滞后,人才贬值。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今天学到的知识兴许明天就会被“刷新”,这个过程就伴随着人才的无形损耗。
由于科技知识的快速更新,同样的工作过去和现在在其内容上迥然不同。拿企业的打字员这个工作来说,10年前微机没有普及,打字、接电话是其主要工作。每天安排打印的文件很多,有的文稿甚至好几天排不上队,因此忙得打字员不亦乐乎,打字室可谓“门庭若市”。而现在,机关工作人员每人都会使用微机,往日热闹非凡的打字室变得“门可罗雀”,有的打字员几乎快要失业了。如果不会做网页更新、不会使用QQ,不会做多媒体文档,甚至做管理策划工作,可以说无事无做了。如果不努力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则其价值贬值是显而易见的,人才无形损耗的结果将最终导致其失去工作,很多人被毫不留情地淘汰,成了“废才”和“庸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在此之前的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1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1番。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到4倍。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无形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从而使得加快学习速度成为一种生存的需求。
人才无形损耗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提高学习的速度,确立终生学习理念,即把学习创新贯穿到每个人的一生,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创新人才。笔者认为,为了降低人才的无形损耗,就要给自己的知识“保鲜”,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管理大师熊彼得认为“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首先,通过学习创新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新能力越强他所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其价值就越大,人才价值则会大大增加。其次,通过学习创新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如果资本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一般的劳动力资源的话,那么,对创新人才而言,资本资源不仅不能替代,反而还须仰仗于创新人才的加入才能发挥作用。其三,通过学习创新在某一专门知识上进行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不断地给已有的知识含量充实新的内涵。创新人才的独特形成过程,使其成为未来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绝对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对于能够学习创新不断创新的人才来说,他只会增值再增值,而不会贬值,是不存在无形损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