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洁柴油技术遭遇大众汽车"尾气门"
出处:www.cniso.com.cn | 发布日期:2015/9/28 | 浏览量:942 | 【字体:
大 中 小】
近些天来,大众汽车的“尾气门”事件不仅让这家有着近80年历史的德国汽车企业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把清洁柴油技术推到了公众的检视之中。
很长时期以来,清洁柴油技术一直凭借极高的燃烧效率以及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而风靡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更是在欧洲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地位。但本次“检测门”事件中,柴油车“中枪”的事实却让公众质疑起“清洁柴油技术”的清洁性,并给国内原本就先天不足的柴油车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一事实,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质疑是否合理?清洁柴油技术到底是否清洁?在回答这些质疑之前,有必要回到问题的源头,先对柴油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
柴油发动机技术渊源始末
柴油发动机的诞生和发展源于对更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追求。十九世纪后半叶,奥托研制的汽油内燃机通过吸入油气后点火做功的方式,已经可以实现20%的燃料转化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个数字,鲁道夫·狄赛尔通过不断的尝试,发明了柴油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不同,柴油发动机利用压缩的方式使气缸内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喷射进柴油引起自燃。使得柴油机气缸内的压强更大、燃料燃烧更充分,并进而具有更高燃烧效率。1895年,狄赛尔发明的柴油发动机将燃料的转化效率史无前例地提高到30%的水平,在当时震惊了整个欧洲。
此后,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柴油发动机的体积不断减小、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柴油发动机的应用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柴油发动机喷射技术的完善,柴油发动机开始广泛应用于轿车领域。1997年,共轨系统的问世更是将西欧市场柴油乘用车的比例从原先的20%逐渐提高到目前50%左右的水平。
但较高的燃烧效率并不能让柴油发动机担当得起“清洁”的名义,那么,这次随着大众“检测门”事件而遭受公众质疑的“清洁柴油技术”又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清洁柴油技术?
既然名为“清洁柴油技术”,自然是相对“柴油技术”,即一般的柴油发动机来说。由于柴油发动机通过压燃的方式做功,使得普通柴油发动机也面临较高的尾气及颗粒物排放等问题,并因此在公众认知中留下了“冒黑烟”、“不干净”的传统印象。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各种降低尾气与颗粒物排放的手段应运而出,例如目前颗粒捕捉器(DPF)能够已经可以过滤接近99%的颗粒物排放。而对于这次“检测门”事件中让大众颜面扫地的氮氧化物,更是有废气再循环技术(EGR)、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SCR)等多种技术手段加以消除。据了解,在不同工况水平下,SCR 可以降低65%至95%的氮氧化物排放。正是这些手段的综合应用,形成了今天的“清洁柴油技术”。
清洁柴油技术在中国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清洁柴油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柴油乘用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所占的比例甚至不到1%。究其原因,柴油供应及油品质量是人们最常提到的两个因素。历史上,柴油在我国一直优先供应于卡车、农用拖拉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使得柴油乘用车常常面临“油荒”的局面。此外,之前由于柴油的质量标准并不统一,导致油品质量提高不上去,不仅使得清洁柴油技术难以发挥功效,更降低了柴油乘用车的使用寿命。
而随着柴油供应的增加以及油品质量的显著提高,清洁柴油技术在乘用车上的普及程度日益增高,柴油乘用车的发展也呈现上升势头。目前,市场上的柴油乘用车车型已经从2002年的2款增加至86款。自柴油乘用车入围“中国制造2025”战略之后,更有媒体报道称,清洁柴油技术的春天即将来临。
然而,就在此时,大众“尾气门”的爆发导致了公众对于清洁柴油的信任危机,这对于国内清洁柴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道坎”。
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这道坎”,很多人开始唱衰“清洁柴油技术”。笔者从国内某清洁柴油技术专家了解到,现阶段清洁柴油技术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该专家认为,当下的事件更多是对清洁柴油技术的信任危机,而非是技术危机,甚至会进一步推动清洁柴油技术的发展和技术革新。
“尾气门”的爆发把清洁柴油技术推上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也让很多人更加看好电动车技术。无可否认,国家对电动车真金白银的补贴,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策的导向性。然而,作为朝阳领域的电动车,却同样要面对朝阳领域的问题,有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比如电池技术、充电桩技术等。其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及成本投入。即使加以时日这些技术难题都被攻克,从电力来源的角度说,如果仍然依靠传统的煤电发电,不过是将对环境的污染从行驶过程转移到充电过程,真实的排放水平并没有减少。
所以,笔者认为,在电动车寻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立即有效的技术手段,清洁柴油技术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意义。套用一句老,技术可以用来污染环境,也可以用来挽救环境,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具体到本文的主题,那些致力于推广清洁柴油技术的国内外企业,也不可轻言放弃。